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

  水湿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,属继发性病因。一般认为湿聚为水,积水成饮,饮凝成痰。就形质而言,较稠浊者称为痰,较清稀者称为饮,更清者为水,而湿乃水气弥散的状态由于水湿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,常同时并存,或相互转化。因此,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,分之为四,合则为一。就其停留部位而言,水多溢于肌表,以头面、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;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,易困阻脾土;痰则外而皮肉筋骨,内而经络脏腑,无处不到,致病范围广泛。中医学主要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认识痰,并据此将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类

  • 有形之痰

     指视之可见,闻之有声,或触之可及之痰,如咳嗽吐痰、喉中痰鸣、痰核等。
  • 无形之痰

     指只见其征象,不见其形质之痰,如眩晕、癫狂等,虽然无有形质可见,但用祛痰药治疗有效。

  因此,中医学对“痰”的认识,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。

  饮则多留积于人体的局部或肌肤,并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,如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治》有“痰饮”“悬饮”“溢饮”“支饮”等。